2021-04-09

Q&A_8

2021.4.6《幾何易,宇宙共通語言的尋找》網路課程第8課(p.23-29,695MB)影音下載連結,及Q&A整理補充如下:
(*前面一大段未標示Q.A.部分是作為這次課程內容的前導而寫的,這內容包括了畢達哥拉斯、mv心物共同基本元素。)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底下這篇談的雖然是文學,卻也同樣反映在這整個世界的思想發展上。這也是《幾何易,宇宙共通語言的尋找》為何逐句精細深度導讀的原因,除了考慮書中討論的靈性科學不同於傳統而可能更多地前瞻未來之外,也是希望回歸真正的一步一腳印的閱讀經驗,只有這樣人才能收穫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至於報導中作家最後那一段呼籲我則持強烈保留態度,殊不知那全然是集體主義下明哲保身的套路之語,一旦放棄精神自由,將思想置於權力統治之下,豈不自我閹割矣!智慧大公與愚昧私心往往一線之隔,聰明者操弄其間,無知者忙著囫圇吞棗大啖看似美好的速食訊息)
——————
搜狐: 文学真的边缘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谈碎片化阅读_深度.
就是底下這一段我持強烈保留,這是明顯自貶文學良心。令人搖頭,原來智慧與愚昧的距離這麼近,真理與無知的外貌這麼像。
——————
此外,何建明还建言相关政府部门督促网络平台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尤其需要警惕“流量创作”,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好数字化的媒体和工具,引导人们深度阅读。(完)
魔鬼藏在細節裡,如果這樣,那就真的“完“了,:
——————
“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好数字化的媒体和工具,引导人们深度阅读。(完)”
心靈與靈性剝削的細膩程度遠遠超出貧乏的制式教育所給出的,而真正的成長必須在不斷的靈性探索中萌芽。
這裡談的是為接下來二章關於“BC宇宙循環演化與mv心物共同基本元素微生命”以及三章“易卦與神聖幾何”做心理準備,就我多年來的經驗,絕大部分人在這裡就開始“退散”。

古琴與昆曲相伴,藝術的極致。明晚第八堂課,講畢達哥拉斯的夢想_關於音階、數與幾何的世界,並接著開始進入第二章宇宙至大至小之BC與mv
此曲商調,同前次課堂姜夔古琴琴歌(古怨)
明.湯顯祖《牡丹亭》之【游园 · 皂罗袍】
(念白)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詞曲)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十六七世紀的湯顯祖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年長莎翁十五。恰如接下來要談的畢達哥拉斯、佛陀、孔子他們也都前後相差十五。這是文明共时性(synchronicity,又译同时性、同步性),荣格192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内涵包括了“有意义的巧合”,用于表示在没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出现的事件之间看似有意义的关联。
從靈性層面看,是意識整體在現實世界的多面相投影。思想上這也反應在幾何易核心理念的易卦、神聖幾何、瑜伽宇宙論的一而三、三而一上面。是自第一章最後一節開始往後各章節的時空基調。
“沒有因果關係”是就人所認知的現實維度世界而言,然而在更高維度它們之間有著另一種層次的所謂“因果”而不為現實世界之個體理性所能理解,這樣的狀態,當心靈開展了個體理性升華到宇宙理性時原本依線性時間三態而難以理解的神秘的共時性成為較高維度時間團之共在。
這也就是將來三章四節的主題“超文明連結”
正如:
你活著
你自由地猜測
你終於看到了時間的停格
昨天聽了古琴伴奏的昆曲《牡丹亭.皂羅袍》我大膽猜測同時代的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存在著比同時代更同時代的共時性,這前後相距15年也正好巧合到二千年前易卦、神聖幾何、瑜伽宇宙論的歷史標誌人物孔子、畢達哥拉斯、佛陀的共時性關係,並且將如三章四節“超文明連結“所述前推至易卦神聖幾何瑜伽宇宙論三者在神話時代的開創“神”伏羲、透特(Toth)、希瓦(濕婆,Shiva)。
共時性在這些推進文明的偉大靈魂身上有著超乎想象的緊密而深刻的連結,在未來的靈性科學裡都將慢慢揭開神秘面紗,當人類集體意識步步升華的時候。
時間的停格是“存在”的一個可以被觀測的切片,在靈性科學中為幾何語言所描述的心物共同基本元素複數mv 正是這樣一個切片。
Q.
(二章一節五十梵音表)剛剛提到的頭頂上方超出人體的脈輪名稱是?
A.
梵穴輪,頭頂7.23×2cm處,對應乾卦,是高八度的第一個音,就那個高八度另一個較高維度而言,我們的梵穴輪是他們的海底輪.。
Q.
以此圖(圖4.3)對應七脈輪以及八卦,是否就對應點 乾 位於梵穴輪;那坤所在也脫離腳底人體範疇?

A.
7.23cmCMB(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波長)
就中脈言,乾8梵穴C',坤1海底C。
就大周天全人而言,就是圖所示達文西維特魯威人,中脈海底為中心×2頭上7.23×2cm,腳底下7.23×2cm,這是大周天觀點。
而靜坐盤坐基本上採取的是如同丹道小周天做法專注於人身心,變換大周天其實只是×2把小周天原本為中心的中丹心輪變成以海底輪為中心,海底至梵穴為半徑做大圓,這大圓球光體一如其他規模較小丹球脈輪光體,有著同樣的基本結構,其不同處在於規模以及陰陽互旋而成的各該光球光體頻率,不同頻率以不同幾何、光色、聲音...表現,成就頻率之陰陽互旋則依fibonaci並對應到音階與卦(見圖3.53、3.54)。
圖中的λ(lambda)就是CMB7.23cm。最底下的16λ,聯想到畢達哥拉斯表lambdoma16×16矩陣,原來眉角藏在細節裡。這個全人大光球光體是人的基本結界。
課堂在54:20以後開始談到了畢達哥拉斯表Lambdoma,可以視為是畢達哥拉斯版的BC Brahma Cakra。
Q....
A.有同學分享了BC與mv原創者P.R.Sarkar的曙光之歌Prabhat Sangeet #26《26 Bandhu ga'o ga'o ga'o madhugiiti》
Sarkar自己為這首曲子做了如下的說明:
(*Sarkar 就是第二章主題至大BC宇宙循環演化、至小mv心物共同基本元素微生元的原創者)
Paramapuruśa is the greatest friend. The degree of bondage is greatest in crude matter where consciousness is dormant. So, oh Lord, please sing Your blissful songs and rouse me from this slumber of staticity. Let me proceed towards Your effulgence. Let the supramental waves elevate this entire material world to the Supreme Stratum, and let me rise above this material world and come in close contact with You. I want this blessing from You, my Supreme Guide, my Paramapuruśa.
這一段說明正好也描述了BC Brahma Cakra的向心循環回歸宇宙本原的那個階段,這是我們現實宇宙之由α始點到Ω終點。課堂影片中130:15開始談到梵文五十音海底輪對應物、心、靈以及由心而靈四種基本能量“渴望“時,談到了這些渴望是一種“回歸”,是回歸宇宙本原最初始最重要的第一步。
Q.
音階和八卦的對應是根基於?中國古代的數術和畢達哥拉斯的形數有什麼關聯嗎?
A.
1.
首先找出卦序的幾何結構,這本身是條漫漫長路,因為既有的易學看法就像棚架引領藤蔓生長的同時也限制了它的生長,必須有所覺察才能深入根本走向一切可能,我常說:
你活著
你自由地猜測
你終於看到了時間的停格
於是大膽假設、自由測測、最後將自己融在超乎小我的宇宙意識大海中,時空自然為你停格,可以在這寧靜當下稍稍一窺祂創造的奧秘,我想這探索歷程便也是畢達哥拉斯的夢想的某種實現。
然而傳統對卦序的認識就像那棚架限制了人的想象,在原先的思想舒適圈上自我繁衍於象牙塔中,於是當人們已然失去探求真理的熱情與勇氣時他就反復輪迴於“不合理相信信仰”。
從卦序幾何結構,發現八卦原來與四面體星(神聖幾何的merkaba)並無二致,這又是一條更漫長的道路,極度挑戰了人既有的對世界的認識,這對文化而言會是一種如同革命般的衝突。而卦序也暗示了中脈能量系統,這體現在四面體星若以其中任何相對兩頂角(也就是八卦中任相對兩卦)為中軸自旋所成球體,這中軸是中脈,中脈上個別脈輪為此mkb八卦球體的碎形部分而各有依不同陰陽互旋比例(fibonacci)成立不同自旋頻率,在聲音上表現為音階,自然也都有其一定的光、色、幾何。
接下來二、三兩章將一步一步揭露這發展過程。
2016我已自我預言2021會開始“講”,不勉強求,一切自然發生。
太極mkb的奇思怪想和土想森林裡種樹是我對生我養我的地球僅有的奉獻,我也明白這將是我在地球世界的最後一生,緣將盡,每個人都是浩瀚宇宙中的靈魂行者,道路是他的家。這次課堂中,講梵文五十音時我曾念了一首泰戈爾的孟加拉文詩:
Pratti ami pate bhasha,
Amar jemon jeona temani asha.
底下是我自己的翻譯:
浮生來去一行者
天地逆旅道為家
人不就是這樣嗎?
2.
從科學歷史來說,形數探索宇宙原理,是以靈魂淨化為目的的純科學。而數術是描述人世可能為如何的應用之學。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同者在於都關注於“數”這樣一個宇宙語言,外星智慧來地球旅行,他們也會對地球人的“數術”感到有意思。
Q.
因為接觸範圍的侷限或者思考的僵化,對於幾何易到目前為止的課程內容理解仍很有限,甚至可說是都在瞎子摸象,都在以自己有限的所思所想揣度老師的所思所想。
我自己的心得是儘量從課程中去敲擊出靈光乍現,然後等待滴水穿石,有些觀念有些新思維方向需要時間一道道一次次慢慢去刻畫。
就像看一齣電影,每個人觀察到不同的東西,同一部戲劇,二十歲看跟三十四十歲看又會有不同;就像有些觀影會後,導演跟觀眾的分享,觀眾的觀後感想反而會冒出導演當初根本沒預料到的結果。
邊走著看著覺察著,這一趟值了!
A.
關於覺察,第四道葛吉夫說:
“每個受苦於存在過程中的靈魂都應不斷察覺及知曉其眼目注視的自身及每個人必將親臨的死亡。”
在課中也提到了尼采,而我真正要說的是尼采的“凝視”,他說:
“凝視深淵,終將被深淵所凝視”
覺察到這樣的凝視,建立與祂獨一無二的連結,人就有了超越個體理性與直覺的觀照能力,在一切中,出一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