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張帳篷外帳架高懸掛,底部剪小洞接水管略高於水箱桶,下雨時雨水經由水管引流至密閉加蓋的水箱桶中(密閉避免蚊蟲雜物進入)。軟管呈U字形減少灰塵泥沙直接由外帳集水處沖下來,另外外帳底部水管稍高,枝葉雜物會先沉澱在底部。這樣就可直接收集乾淨雨水,而台東雨水全台灣最乾淨,是台灣唯一全年都無酸雨的地方,幾乎沒有污染。今天稍微算了一下,根據這十個月來的經驗(池上5-10月雨季,11-4乾季),雨季藉由雨水收集便可經常保持1.5噸水塔(1500公升)滿水,另外幾個水桶約300公升,平均這樣的水量足夠支持一人使用三個月,以10月滿水後至少可用到一月(冬季水會用的更少),而四月若氣候正常雨水會比真正乾季的冬天稍多一些,那麼實際上會需要用到向鄰居接水的時間為2-4月,等到土想屋3.0蓋好,屋頂集水是這外帳簡易集水的四倍,而且設計成直接導入水塔,預計水塔旁加裝一個500公升大水桶承接水塔溢流,那麼乾季時的用水就不是問題了!
我個人日均用水控制在20公升以內,這與台灣每人日均用水270 -300左右相差約15倍,人們習慣的用水方式真是無話可說的浪費又浪費,都市文明中的浴缸和沖水馬桶算是聰明的笨蛋發明的代表作,土想森林如廁乾濕分離完全不用水,用黑水虻處理排洩物半小時內迅速分解消化不留異味。現代都市文明是一種眼不見為淨的自欺欺人的文明,人們奉行只要花得起錢沒什麼不可以的剝削經濟,剝削他人剝削大自然,人類早已明知故犯地啟動了文明自毀模式,地球正在以陽光、空氣、水的方式警告我們,人類真要等到一切都回不去的時候才來後悔嗎?
驗證集水,做了些修改,水更好集中 |
集水時水的重量將外帳往下拉,因此用架子墊高底部保證水位高於集水的整理箱 |
整個下午的雨整理箱就快集滿水,滿水約48公升(60×40×35cm³),而且都是非常乾淨直接儲存在密閉容器中的水 |
2017統計資料台灣人均用水量 , 早上接滿所有容器雨水之後我也實際量測精算出自己在土想森林每日 三餐3公升、飲水2公升、清潔沐浴10公升、其他5公升, 若將冬季三個月的清潔沐浴用水減半就可每日多挪出1公升做其他用 途(5+1=6),於是日均用水為(10-1)+5+(5+1) =20公升。約僅台灣每日人均生活用水的1/15, 由此可見現代文明是如何浪費水資源。 即使政策希望能在未來五年內將人均用水控制在250公升, 依然是太浪費,250/20=12.5是我日用水的12倍多。 只有浪費水沒有缺水問題。 連台東這樣的偏鄉人均用水也都超過270公升, 台北大城市更是超過330公升。
2016調查統計台灣人均每日用水逼近276公升, 約275公升,政策希望2021年能降低到250。275/ 20,目前台灣人均每日用水是我的13.7倍。
20×365=7300公升,我在土想森林年用水量(7.3噸) 目前水塔1.5噸其他容器0.3噸合計1.8噸在雨季5- 10月半年期間隨時都可保持滿水,滿水1.8噸(1800公升) /20公升每日=90日(3個月), 所以雨季最後的10月份儲水至少可用到11-1月,於是只有2- 4月可能需要向鄰居接水。理想目標是希望全年都可自行供水。 至於灌溉用水就靠那個大池塘(實際6- 8月從完全乾枯接自然雨水到今天8/29幾乎滿水約350-400噸)
如果在水塔邊再加一個0.5-1噸的小水塔,土想屋3.0屋頂集水灌滿大水塔之後可以接續溢流至小水塔儲存,這樣大小水塔在雨季期間都隨時保持滿水位,那麼全年單靠雨水收集就應該足夠使用。
大桶10公升,小桶5公升。一大二小合計20公升就是我在土想森林一天的用水量。圖是今天65mm雨量,用大桶接雨水(土想屋3.0的建造因連日大雨而稍有延遲,幸好這次帳篷搭得很仔細,外面有三層外帳防護,連日超過200mm的雨水,帳篷內也沒有什麼漏水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