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

都蘭山

2.18遠眺都蘭山,今天趁著水池棧橋終於完工,給自己放個假去攀登都蘭山,回程走東河海岸及台23線沿東河馬武窟溪谷穿越海岸山脈回到池上
加路蘭看都蘭山,山、海、天空共一色

都蘭山登山步道入口

都蘭山登山口由遠而近遠眺台東市、卑南溪出海口、志航基地、加路蘭、杉原海灣
山脊棱線上遠眺鹿野

2.3k處的普悠瑪祭台

都蘭山頂三角點,海拔1191m
美麗的東河金樽海岸,這裡的浪潮層次分明海水正藍

金樽海岸,太平洋像夢裡的一面鏡子


金樽漁港防波提外的沙灘

東河大絕壁


台23線東河大絕壁東河農場附近回望都蘭山及海岸山脈,光影變化,真有魔幻寫實的感覺

防蛇網

人類文明中,蛇是靈性能量的象征,代表了神秘的生命力量,但人類也對蛇有著莫名的害怕。“它”在象形字裡面就是一條昂首眼鏡蛇的圖像,人類在野莽中活動與“它”遭遇有著一定的危險性,因此人們相遇時互相問安便說“你有遇到它嗎?”這個“它”後來變成了指示第三者的代名詞,“它”後來用來專作代名詞,於是原本就是蛇的“它”加了“虫”字旁成了“蛇”,“虛與委蛇”的“委蛇”讀作“逶迤”,“蛇”“它”本音讀如“伊”,“伊”者“它”也,“你有遇到它嗎?”唸成“你有遇到伊嗎?”第三人稱代名詞的“他”、“它”台語至今都還保留著遠古的讀音和用法“伊”。
《說文》:它,虫也。从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艸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从它。蛇,它或从虫。
“它”是“蛇”的初文,後借作第三人稱代詞,它、也皆蛇之象形文,稱人之“它”就寫成了“他”

用一天時間完成防蛇網的架設,高約40cm,靠地面處以土石覆蓋固定。防蛇網類似細漁網,蛇爬過時鱗片會被漁網纏絞。以造成蛇類最低傷害為原則,只圍住土想屋周邊。
其實蛇大都往隔壁養雞場跑,飼料吸引老鼠,老鼠吸引蛇,只是水池開始蓄水,蛙類變多,蛙類是蛇的食物之一,因此設了防蛇網有備無患。另外水池有水以後,今天下午第一次有鷺鷥來訪
整個早上在水池工作,11點左右回來發現這條大蛇纏在防蛇網上


騎機車上下山時在路上常碰到像它這樣的蛇,但不清楚到底是什麼蛇,有毒?無毒?

趕快google一下,可能是臭青母(和上次那條大黑眉錦蛇一樣,其實都是錦蛇的一種)


它一直在網上掙扎,越掙扎就纏得越緊。因為沒有實際經驗,所以聯絡了池上消防隊來幫忙處理


一人用捕蛇夾夾住頭部,另一人解開網子,我也趁這個機會請教他們處理蛇的方法。可惜這蛇竟然死了,晚了一步,沒能將他野放回去



量了一下,體長206cm,粗圓徑5cm。果然是一條大蛇